下背劇痛竟是血癌作祟 50歲女因「這件事」險無法治療
2024-07-03

下背劇痛竟是血癌作祟 50歲女因「這件事」險無法治療


圖/劉嘉仁主任提供
圖/劉嘉仁主任提供

下背疼痛導致行動力下降,小心多發性骨髓瘤作祟!
1名50多歲女性,因下背疼痛就醫,發現脊椎狹窄導致神經壓迫外,經血液和骨髓穿刺檢查更是指出其罹患了多發性骨髓瘤。除了接受多發性骨髓瘤的標準治療外,同時手術處理脊椎狹窄及神經壓迫,再配合預防骨轉移藥物,讓疼痛大幅舒緩。爾後,待其身體機能恢復後,再透過自體幹細胞移植,如今各項檢查已看不到癌細胞。

多發性骨髓瘤8至9成骨病變 病理性骨折恐讓存活期縮短
臺北榮總輸血醫學科劉嘉仁主任表示,在國際研究與臨床經驗都發現,新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病人,約8至9成帶有骨病變。發病後,除了可能會導致造血與腎臟等功能異常外;因為惡性漿細胞容易侵犯骨骼,所以相較於骨轉移發生率約3至4成的肺癌,其發生骨病灶的風險足足有2倍之多。發生骨病變後,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速度,病人骨骼會日益脆弱,如同一個鋼筋越來越薄弱的房子一樣,病人可能會因為跌倒、碰撞,而發生脊椎壓迫、病理性骨折、骨骼手術等骨骼併發症。不僅劇烈的疼痛揮之不去,還可能需要長期臥病在床,或是需要仰賴助行輔具。

劉嘉仁主任強調,當病患無法自主活動或長期臥床時,不但肌肉會快速萎縮,腸胃蠕動也會變慢,加上代謝狀況變差,很容易出現多種併發症,導致癌症治療無法持續,讓存活期變短。因此當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,一定會要安排影像檢查並治療骨病變,預防骨頭受到侵蝕,才能避免骨折的發生。

多項影像檢查能確認骨病變狀況 多元治療助患者擊退骨病變
劉嘉仁主任指出,多發性骨髓瘤不容易早期發現,病人常因骨頭疼痛到骨科檢查,醫師若懷疑病因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,會轉介血液腫瘤科醫師,再藉由斷層掃描、磁振造影、正子掃描等方式,察看骨病變狀況,使用單株抗體或雙磷酸鹽類藥物,不但可以減少蝕骨細肺活性,也可減少骨骼併發症。

劉嘉仁提到,前述50多歲個案,在多發性骨髓瘤骨轉移破壞下,需要用到長效型嗎啡類藥物才能舒緩疼痛,但透過減壓手術、復健及骨病變治療藥物,大幅緩解疼痛,得以持續癌症後續治療,甚至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,用力推開生命威脅。

骨病變治療前應先確認口腔健康 復健與核心肌群訓練有助癌症治療
劉嘉仁主任提醒,使用骨病變藥物,有極少的情況下會發生下顎骨壞死併發症。為了降低發生風險,病人在用藥前,都建議要牙科檢查口腔狀況,先檢查是否需要拔牙、植牙等,完成後才能治療骨病變,並且目前健保提供癌症病人每3個月牙齒塗氟一次,並透過定期回到牙科診所檢查,加強口腔健康,以利降低下顎骨併發症風險。

劉嘉仁主任呼籲,多發性骨髓瘤病人,在明顯症狀出現前,都難以知道受生命威脅,當骨病變發生有疼痛或四肢麻痺等症狀,才會主動就醫檢查,一旦確診不僅要配合醫師用藥治療骨轉移外,還需要配合復健與核心肌群訓練,這將有助於減少骨折風險,並促進多發性骨髓瘤治療,對延長存活期大有幫助。


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
TWN-NP-0524-80004

本新聞轉載自中時新聞網